软肋
那些人中消息灵通的,更多的是带着点讽刺地看着这对看上去不那么“搭调”的情侣。
“上校总能创造…奇迹。”一位柏林来的少校执起女孩的手,在她指尖落下个极得体的吻,又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
不愧是元首和希姆莱的宠儿,难怪能把最基本的“雅利安种族纯洁性”都抛在脑后,如此的,呵,百无禁忌。
克莱恩当然能听得出对方话中有话,可那又怎么样?
零下四十度的列宁格勒,他差点被炮火炸掉半个身子时,这些人在暖气充足的办公室里喝咖啡;他的装甲师在明斯克用血肉填战壕时,这些人还在地图上画着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包围圈。难道现在,他连选择什么样女人都要看这群禄蠹的脸色?
“奇迹?”这么想着,男人故意扫了眼对方空荡荡没挂勋章的领口回敬。“我以为少校早就习惯了。”
更多的则是刚下了战场,消息自然还没那么灵通的,他们默认了有资格出现在这里的一定是位来自盟国的佳人,有个高颧骨的中校便大剌剌问起来:“小姐是来自东京?我听说那里的樱花美极了…”
克莱恩还没来得及回答,俞琬已经开了口:“我是上海人。”
德语本冷硬,被她念出来软软糯糯的,可每个字又咬得极清楚。
众人心下纳罕,原本只以为是个东方瓷娃娃,却没想到这瓷娃娃不但会说话,还一开口就是无可挑剔的柏林腔。
上海,虽然对在场的人来说是个比较模糊的词汇,但大多数还是知道的,那是在中国,是远东第一大都会。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一瞬,有的怔愣,有的震惊,有的了然,可没多久又恢复了热络。
“上海?”一位年轻的海军中尉拍拍额头,“就是那个有德国礼拜堂的城市?”他转向身边人:“我叔叔战前在那传教,说有个饭店叫…叫Astor(礼查)的..那的栗子蛋糕…”
“至少比柏林的史多伦好吃。” 克莱恩感觉到掌心里的小手轻轻动了动,女孩已然轻声接上话。
谁不知道,那种德国人自己都嫌的椭圆形蛋糕硬得能敲钉子,他们军中还流传着“用史多伦砸开T34舱盖”的笑话。
全场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笑。连那位少校都忍不住摇头:“上校,您的玫瑰不仅美丽,刺也长得恰到好处。”
克莱恩鲜少见到这样的她,他低下头,凝着女孩总是挺直的脊背,她似乎感受到他的目光,仰着脸冲对他笑了笑,灯光在黑眼睛里化成一片星河。
那一瞬间,他觉得她整个人都在柔柔地着发光。
周围探究的目光里,轻慢少了许多,更多的转化为带着些克制的讶异。
“栗子蛋糕?”另一位中尉狐疑地插嘴,“我以为东方人都吃米饭呢。”
“我们吃米饭,吃蛋糕,也吃饼干和巧克力。”俞琬抿了抿唇,悄悄瞥了克莱恩一眼,嘴角漾起一个弧度来。“上校第一次吃上海的巧克力饼干时,连吃了三块呢。”
其实她故意少说了。上周带克莱恩去见温叔叔时,茶几上那盘饼干几乎被他一个人扫荡一空。温夫人当时还笑着又包了一纸袋,硬塞给他们带回去。
军官们又哄笑起来,有个胆子大的装甲上尉乘机打着趣:“难怪最近训练时,我们向来身先士卒的上校跑得都比原来慢了!”
要是往常,这个“钢铁死神”早就用眼神把对方钉墙上了,可此刻克莱恩只是用指腹划过女孩掌心:“不过现在...我只吃她做的饼干了。”
整个巴黎最不拘言笑的上校居然还会讲起笑话了,虽然这笑话和他的人一样,着实是有点冷。
而这边几位有家室的不约而同摸了摸鼻子,谁还没个被爱人厨艺支配的恐惧呢?有人正想起夫人上次寄来的姜饼硬得能当防弹版,而有人却在思忖,听说东方的女人都很会料理美食…
而克莱恩只是看着女孩的侧脸,他现在觉得偶尔暴露下软肋也不错,就像在战场上故意露出破绽,等敌人扑上来才发现其实是炮管——等等,这个比喻好像有点不对?
他的小姑娘既不是武器也不是战术,她只是...她本身。
一场可能的尴尬就这样被化解了,现在倒是最先提问的那个中校开始着急找着补。
“啊…对不起,其实,我岳父就曾在上海工作,我妻子就出生在那。”
这个蓄着络腮胡的中校有个别称叫做“装甲迈耶”,他是武装党卫军帝国师装甲团的营长,和克莱恩一样,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坦克战斗群。
这位鲁尔区工业家的儿子作战方式同长相一样粗犷、冷酷又激进,在近期的西线作战里,还为了泄愤,违反日内瓦公约屠杀了一群美军战俘。
虽然克莱恩对被戏称为“疯子”的同僚有失职业军人风度的做法并不算认同,但他不得不承认迈耶也是党卫军里最出色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是以1942年罗斯托夫的冰天雪地里,他公然违抗希姆莱的命令,绕路将他从苏军包围圈中硬生生拖了出来。
即使是个大老粗,迈耶好歹也知道中日这两个远东大国如今是什么水火不容的关系,他的确有些尴尬,毕竟,克莱恩也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讲大话,他还特意把正和另一群先生女士交谈着的新婚妻子拉了过来介绍和女孩认识。
玛格达的父亲曾是德国西门子驻上海的总代表,管理着当时公共租界的公用电力与电机的供应,她在上海长到了四岁才跟着父母回到故乡。
虽然上海在她记忆里只剩下外滩的大钟和梧桐树旁的大房子,但父亲的经历还是让全家在回国后仍热衷于一切东方元素的用品和收藏,例如瓷器、扇子和茶。
才聊了几句话。这位开朗活泼的富家女就要拉着俞琬去参观里兹酒店一个只向贵客开放的中国主题沙龙厅。“抱歉上校,我能借一下您的女友吗?”
*民国时期上海外白渡桥旁边有座德国福音堂,专门给德侨做礼拜,当时算是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后来被拆除了
*史多伦是德国圣诞蛋糕,至少现在的不算特别硬,但确实不太好吃,这里就设想一下那时的史多伦很黑暗料理吧
“上校总能创造…奇迹。”一位柏林来的少校执起女孩的手,在她指尖落下个极得体的吻,又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
不愧是元首和希姆莱的宠儿,难怪能把最基本的“雅利安种族纯洁性”都抛在脑后,如此的,呵,百无禁忌。
克莱恩当然能听得出对方话中有话,可那又怎么样?
零下四十度的列宁格勒,他差点被炮火炸掉半个身子时,这些人在暖气充足的办公室里喝咖啡;他的装甲师在明斯克用血肉填战壕时,这些人还在地图上画着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包围圈。难道现在,他连选择什么样女人都要看这群禄蠹的脸色?
“奇迹?”这么想着,男人故意扫了眼对方空荡荡没挂勋章的领口回敬。“我以为少校早就习惯了。”
更多的则是刚下了战场,消息自然还没那么灵通的,他们默认了有资格出现在这里的一定是位来自盟国的佳人,有个高颧骨的中校便大剌剌问起来:“小姐是来自东京?我听说那里的樱花美极了…”
克莱恩还没来得及回答,俞琬已经开了口:“我是上海人。”
德语本冷硬,被她念出来软软糯糯的,可每个字又咬得极清楚。
众人心下纳罕,原本只以为是个东方瓷娃娃,却没想到这瓷娃娃不但会说话,还一开口就是无可挑剔的柏林腔。
上海,虽然对在场的人来说是个比较模糊的词汇,但大多数还是知道的,那是在中国,是远东第一大都会。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一瞬,有的怔愣,有的震惊,有的了然,可没多久又恢复了热络。
“上海?”一位年轻的海军中尉拍拍额头,“就是那个有德国礼拜堂的城市?”他转向身边人:“我叔叔战前在那传教,说有个饭店叫…叫Astor(礼查)的..那的栗子蛋糕…”
“至少比柏林的史多伦好吃。” 克莱恩感觉到掌心里的小手轻轻动了动,女孩已然轻声接上话。
谁不知道,那种德国人自己都嫌的椭圆形蛋糕硬得能敲钉子,他们军中还流传着“用史多伦砸开T34舱盖”的笑话。
全场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笑。连那位少校都忍不住摇头:“上校,您的玫瑰不仅美丽,刺也长得恰到好处。”
克莱恩鲜少见到这样的她,他低下头,凝着女孩总是挺直的脊背,她似乎感受到他的目光,仰着脸冲对他笑了笑,灯光在黑眼睛里化成一片星河。
那一瞬间,他觉得她整个人都在柔柔地着发光。
周围探究的目光里,轻慢少了许多,更多的转化为带着些克制的讶异。
“栗子蛋糕?”另一位中尉狐疑地插嘴,“我以为东方人都吃米饭呢。”
“我们吃米饭,吃蛋糕,也吃饼干和巧克力。”俞琬抿了抿唇,悄悄瞥了克莱恩一眼,嘴角漾起一个弧度来。“上校第一次吃上海的巧克力饼干时,连吃了三块呢。”
其实她故意少说了。上周带克莱恩去见温叔叔时,茶几上那盘饼干几乎被他一个人扫荡一空。温夫人当时还笑着又包了一纸袋,硬塞给他们带回去。
军官们又哄笑起来,有个胆子大的装甲上尉乘机打着趣:“难怪最近训练时,我们向来身先士卒的上校跑得都比原来慢了!”
要是往常,这个“钢铁死神”早就用眼神把对方钉墙上了,可此刻克莱恩只是用指腹划过女孩掌心:“不过现在...我只吃她做的饼干了。”
整个巴黎最不拘言笑的上校居然还会讲起笑话了,虽然这笑话和他的人一样,着实是有点冷。
而这边几位有家室的不约而同摸了摸鼻子,谁还没个被爱人厨艺支配的恐惧呢?有人正想起夫人上次寄来的姜饼硬得能当防弹版,而有人却在思忖,听说东方的女人都很会料理美食…
而克莱恩只是看着女孩的侧脸,他现在觉得偶尔暴露下软肋也不错,就像在战场上故意露出破绽,等敌人扑上来才发现其实是炮管——等等,这个比喻好像有点不对?
他的小姑娘既不是武器也不是战术,她只是...她本身。
一场可能的尴尬就这样被化解了,现在倒是最先提问的那个中校开始着急找着补。
“啊…对不起,其实,我岳父就曾在上海工作,我妻子就出生在那。”
这个蓄着络腮胡的中校有个别称叫做“装甲迈耶”,他是武装党卫军帝国师装甲团的营长,和克莱恩一样,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坦克战斗群。
这位鲁尔区工业家的儿子作战方式同长相一样粗犷、冷酷又激进,在近期的西线作战里,还为了泄愤,违反日内瓦公约屠杀了一群美军战俘。
虽然克莱恩对被戏称为“疯子”的同僚有失职业军人风度的做法并不算认同,但他不得不承认迈耶也是党卫军里最出色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是以1942年罗斯托夫的冰天雪地里,他公然违抗希姆莱的命令,绕路将他从苏军包围圈中硬生生拖了出来。
即使是个大老粗,迈耶好歹也知道中日这两个远东大国如今是什么水火不容的关系,他的确有些尴尬,毕竟,克莱恩也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讲大话,他还特意把正和另一群先生女士交谈着的新婚妻子拉了过来介绍和女孩认识。
玛格达的父亲曾是德国西门子驻上海的总代表,管理着当时公共租界的公用电力与电机的供应,她在上海长到了四岁才跟着父母回到故乡。
虽然上海在她记忆里只剩下外滩的大钟和梧桐树旁的大房子,但父亲的经历还是让全家在回国后仍热衷于一切东方元素的用品和收藏,例如瓷器、扇子和茶。
才聊了几句话。这位开朗活泼的富家女就要拉着俞琬去参观里兹酒店一个只向贵客开放的中国主题沙龙厅。“抱歉上校,我能借一下您的女友吗?”
*民国时期上海外白渡桥旁边有座德国福音堂,专门给德侨做礼拜,当时算是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后来被拆除了
*史多伦是德国圣诞蛋糕,至少现在的不算特别硬,但确实不太好吃,这里就设想一下那时的史多伦很黑暗料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