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3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044章
  来人是徽州府府学教授, 汪铭。
  各县中考在即,身为市教育局局长,汪铭自然要循例下来指导工作。
  不过, 监察县考筹备情况只是其一, 汪铭还另有一个更要命的任务。
  这任务, 还要从吴遇吴知府新官上任烧的三把火说起。
  吴知府是个勤勉人, 有几把刷子, 更有无尽野心。
  到任后,他费了半月功夫兜揽人才,掘地三尺, 总算摸清徽州府老底。
  紧接着, 他马不停蹄给辖属六县摊派任务, 硬架着各地知县, 各显神通,势必要做出一些政绩。
  大历重农抑商, 奈何徽州多山少地,那几亩薄田再怎么折腾,也长不出金莲仙葩, 各处县委书记无不愁白了头发。
  休宁这地界,自然也没甚文章可做,唯有一文一商,拿得出手。
  方灼芝又再迂腐不过,朝廷不重商, 他便不言商,只将目光锚准了文教。
  县学出不少才俊, 在整个南直隶都叫得上号。兼之还有知府座师。
  方灼芝自以为摸对了虎须,于是, 一拍脑门,召集县领导班子,憋了十天,酝酿出一道奏本,洋洋洒洒万字,大吹特吹了一番休宁师古兴学、教民化俗的功绩。
  末了还画蛇添足,将休宁文风鼎盛、才人辈出,归功于吴遇主政有方。
  可怜吴遇履新尚不足月,就已“率府县上下,谨守高祖圣令,安上抚民,礼治俨然,居功甚伟,足以名留青史”了。
  这马屁拍得实在刺激,幕僚念着念着,差点没一口气闭过去。
  吴遇也老脸烧红,连道三声“好,好,好!”心中着实恨这蠢货,酒囊饭袋,连个马屁都不会拍。
  他扯过奏本,正要甩到火盆里,宋如松上前,拦了一拦。
  青年不卑不亢谏言,“大人,且慢。青以为,大人新令,休宁这般糊弄,风气不可姑息,须得刹他一刹。”
  吴遇权衡半晌,颔首道:“既然方灼芝这般敢说,那我们就好好查他一查。若这累牍屁话有半句不实,须叫他知道,我这长官的高帽,可不是那么好硬塞的!”
  “就遣汪铭即刻赴休宁查!”
  幕僚听到汪铭这名字,无不缩了缩脖子。
  这老先生,在徽州有着“三第一”的名头。
  乃府学第一难缠、徽州第一老怪、大历第一谏臣。
  劳动他去查,休宁不得扒掉层皮?
  方灼芝哪里知道,搬石头能砸自己脚!
  他一贯逢迎拍马,也有不慎拍痛了的,但长官到底念着他“拳拳真心”,还不曾有人与他计较过。
  这回新知府较真,铁了心要纠他如何兴文教,叫“无为而治”的方大人如何不慌神。
  不得已之下,他腆着老脸,诚惶诚恐上县学,向同族大侄子方白鹿讨教如何应付。
  毕竟广德知州方灼兰官声响亮,远比他有办法。
  求不着老子,但寻一寻儿子,多少也是个安慰。
  方白鹿虽看不上旁支这无用的表叔,但好赖都姓方,他还是给指了一条明路。
  ——临时抱佛脚肯定是来不及了。
  兴文教自然避不开学社,不如干脆撇开官学,将顾氏族学推出去。
  由头,方白鹿都替他想好了。
  察微知著。以民之自觉,窥县之学风,这才最有说服力不是?
  方灼芝有如醍醐灌顶。
  碍于那层师生关系,只要沾着顾准,无论那铁脸钢嘴的汪铭查出什么,吴知府都不好再为难他。
  如此这般,就将烫手山芋踢给了顾氏。
  这才有了汪铭到顾氏族学查访一事。
  可怜族学再层层盘剥,最终这迎检,就落在了一脸懵逼的顾悄头上。
  汪铭既是带着任务来的,自然不会轻易给休宁好脸。
  他驻足听小儿传唱,虽觉有几分意思,但还是冷脸轻斥,“哼,雕虫小技,何以入府台大人眼?”
  顾冲一听,不高兴了。
  老执塾觉得初心被冒犯,申辩道,“小技?蒙学乃教化之根基,若叫大历人人能识写、开蒙智,何愁礼乐不兴、贤良不出?又何愁人伦不厚、风俗不移?盛世长临,依的向来不是重典严刑,是仁道明德!”
  “你还真是,空长年纪,不长心智。这般老不死了,还学那垂髫小儿发痴梦!”
  汪铭冷哼一声,嘲讽道,“孔圣人率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政令推行亦不下十载,他们都无一人敢妄言,能叫人人识文断字,你倒是比他们敢!呵,我当休宁哪来的这歪风邪气,原来是上下同心,胡吹乱嗙,都去钻营这狼烟大话去了!”
  小老头被老伙计奚落一通,正打着腹稿琢磨如何反击,就听得童子们歌谣再起。
  却是一首他与汪铭都不曾听过的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
  汪教授愣了愣,杵在门边,竖着耳朵听了半晌,脸上表情渐渐从不以为意转为愕然。
  他是个好诗的人,于格律上甚有造诣,自然听得出门道。
  这歌谣看似简单,编者却有着极其深厚的功底。
  于寻常名物中,无声揉入韵部、对偶、辞藻、典故,学起来没有门槛,却又不逊于高深的韵书。
  他不由第一次正视顾冲,和他师门几代传承下来的痴妄奢想——务必令大宁子民,人人尽可读书。
  若以这等歌谣,令教谕、士绅、乡里广而宣之,假以时日,乡野定然人人皆可传唱。
  可惜,小孩子们唱完上平东韵,歌谣就戛然而止。
  老头意犹未尽,胡子一翘,瞪着顾冲,“这,下面呢?”
  老执塾瞧他那抓心挠肺的模样,心中暗爽,假惺惺道,“这般雕虫小技、胡吹乱嗙,哪还有什么下文,原本还配有一套识字之书,想要请你掌掌眼,看来也不必了。”
  汪铭:……
  午课末,顾悄特意带小班将今日所学复习一遍,防着等会连坐挨打。
  然,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执塾前来。
  反倒外间突然闯进一个精瘦的怪老头,嘴里尤在嘀嘀咕咕。
  照面就向顾悄一通嚷嚷,“你这后生,好生的对韵歌,怎地只唱个开头就停?”
  顾悄不太服气,顶了一句,“你这老头,又不是我学生,凭什么指手画脚?”
  老头一哽,尔后脸不红心不跳朝着顾悄一拜,“夫子在上,学生有礼。”说着,也不顾一众小孩惊异的神色,自顾自道,“这就算正经拜过师了,夫子现在可以唱完吗?”
  这神奇的脑回路,叫顾悄有些哭笑不得。
  “老先生,且不说我们今日已经下课,单这韵歌,上平十五韵、下平十五韵,若再附仄韵七十六韵,唱完要到猴年马月?”
  老头似乎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拧劲儿。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一枚大银锭子,继续胡搅蛮缠,“那我出钱买你本子,这总行吧!”
  这般不讲常理的老头,通常都不是什么寻常角色。
  顾悄拿不准这人来路,只能耐着性子解释,“这韵歌还没有本子。”
  实在是顾劳斯事情太多,手头正编着的几本书还没完工,一时半会忙不到声律这上头。
  谁知老头那张脸,如八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你这塾师,竟想藏私!没有本子,你从哪里学来的?我可是师都拜了,你今日必须倾囊相授!”
  这般就很蛮不讲理,已是有些刁难的意思在了。
  小孩子们躁动起来,有几个眼瞧着已经坐不住了。
  “怎么,你这是拿着吴知府的鸡毛,到顾氏族学当令箭来了?”
  外间传来执塾声音,这才压下场子。
  顾冲可不怕他那牛脾气,慢悠悠踱进来,冷笑道,“你该去找顾准那老匹夫吵。他好东西多,一样样都藏着掖着,要不是他儿子漏了底,我都不知道,恩师治学五十载,私传竟都落到……”
  “若虚,慎言!”汪铭沉着脸打断顾冲,他抬手指了指天,“莫要犯忌。”
  顾冲一愣,张了张嘴,似是想要反驳,最终按捺下去。
  半晌,他发出一声喟叹,“这世道,竟连恩师都喊不得了……”
  汪铭没有接话,只拍了拍老友肩,聊表安慰。
  听着二人往来,顾悄若有所思。
  他还记得,老父将教材全解改题初学启悟集那日,曾提过他与顾冲、秦昀师出同门。
  他们的恩师,叫云鹤。
  彼时,他没有在意,如今想来,能教出顾准的人,又怎么会是籍籍无名之辈?
  可小公子却从没有听说过这名字。
  再联想到苏青青劝他弃学时,曾说云鹤和他泰半弟子,全因政难,死在了大历二十年。
  好巧,刚好是他和顾情出生那年。
  被谢景行以厚黑学浸淫许久,顾悄也有了一些政治嗅觉。
  他隐隐察觉到,十六年前云鹤之死、顾准致仕、哥哥们入朝,乃至谢氏突如其来的婚约,是串在一条线上的珠串,首尾相衔,连成因果,他,或许就是其中针线。
  那么,大历二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是谁,抹去了云鹤痕迹,甚至不许人再提起?
  “所以,这韵歌是你父亲作的?”老头出声打断他的思绪。
  “才不是,这些歌谣都是顾玉作的!”小孩子们是闲不住的性子,眼巴巴瞧着两个老先生你来我往,憋了许久,这会听到一个会答的问题,赶忙抢答。

章节目录